展覽背後的故事
在Vitra Design Museum工作期間,最有趣的是認識不同在博物館工作的人,其中與策展人的溝通最inspiring,所以這次我們邀請了最新在博物館的Alvar Aalto – Second Nature 展覽總策展人Jochen Eisenbrand作對談,了解其如何開始這展覽之餘,亦認識多一點關於策展的東西,獲益良多,亦希望分享與大家分享是次對談,讓大家對展覽和策展有新認知。
MIRO: 你如何開始並構思Alvar Aalto的展覽?
Johan: Vitra Design Museum collection中有很多Alvar Aalto的傢具,所以很久以前已有這構思,我們聯絡了Alvar Aalto Foundation,他們亦有興趣展覽而速成是次展覽。起初我亦擔心很多書籍和展覽已展示不少Alvar Aalto的設計和其理念,但當我再深入探究其作品,便發現有些東西還未發表,令我對展覽其作品和方向有新想法。
MIRO: 是什麼因由使這展覽名爲Second Nature?
Johan: 我們很遲才有這title,但這展覽是對其作品的second look,亦希望大家對其設計理念有更多認識,因"nature"反映在他的不同作品,亦影響他的設計,nature對當時的artists其實亦影響不少。
MIRO: 你如何選擇展示什麼作品在展覽當中?
Johan: 首先我會到訪芬蘭,去看看他的建築,和看其手稿,亦看看什麼還未發表,因我們除展覽一些他的代表作外,亦希望展示一些未經展示的作品,過程中須取得平衡,並爲展覽定不同的主題,再選擇展示什麼作品。當然如果發現有beautiful models,我們亦希望能納入展覽中。
MIRO: 在展品中,那些是你個人最喜愛的?
Johan: 如說產品,個人最喜愛他的綠色花瓶,因顏色和形狀都比現時大量生產的爲佳;建築作品當中,自己最欣賞是“house of culture",不但因為這作品最爲人熟悉,而因為這建築還在使用中,有不同的functions going on,還是活生生的。
MIRO: Alvar Aalto除設計建築亦有設計傢具,你如何看建築師設計產品,或設計師設計建築?
Johan: 現在的建築師不用設計傢具或當中的產品,因為已有太多選擇,在Alvar Aalto的年代,modern/ contemporary design只是小衆,對當時的建築師,能有產品「入屋」便變得重要,而且很少設計能配合當時的modern design,建築師有理由去設計內裡的東西去配合,但現在的建築設計,如要找合適的傢具/產品選擇多的是,所以只須focus建築設計本身,而不用設計其中的產品亦可。
MIRO: 你如何成為Vitra Design Museum的策展人?
Johan: 純粹巧合,我年輕時希望做些關於電影的東西,亦參與不少關於film festival的工作,處理關於圖像、catalog和copyrights的東西,自己修讀的是cultural studies,學習時亦對建築設計和urban design有興趣,而策展是a dream job,有很大的自由度去做與自己有興趣的東西,而且有人工,所以在Museum工作已超過十年。
MIRO: 作為策展人,什麼是最有趣的?
Johan: 能認識不同的人/partners,能到訪不同地方,發現不同新事物,是最有趣的。
MIRO: 身爲設計師的我,見到聘請設計師的廣告,須具備一定條件,你認為策展人須具備什麼條件?
Johan: 首要是要有探究精神,其次是要有好奇心,而且要懂得如何說故事,要有能去分析和策劃不同事務,要有說服力,及有一定的能力深入不同的topics是很重要的。
MIRO: 現在很多人都想成爲策展人,亦有很多creatives被邀請策展,你如何看這趨勢?
Johan: 我認為這只是一種潮流,如十年前以DJ來形容我的工作,亦有很多人希望成爲DJ,這只是空乏的形容詞,能自由使用的形容詞。
MIRO: 近年開始有不同學院有專科修讀策展,會否成爲一種專業?
Johan: 如設計師亦有專科,但畢業後亦可能是爛設計師,而有些人並非有這學位,亦能策展有趣的展覽,所以我認為這專業與學習無直接關系,只是以不同方法加入這行列。
MIRO: 現在網上亦能發表作品,這平臺亦可算是策展的一種,你如何看這轉變?
Johan: 網上平臺是有趣的工具,能有不同的experiences,是對博物館的一大競爭,但這虛擬世界還有其不足,到博物館看展覽其實是一種social activity,能與家人、朋友一同分享的經驗,能見到實物,這與只在平板電腦或手機看到的不同。
相片CAPTION
(01)Paimio Armchair N°41, Alvar Aalto, 1932 (圖片來源: © Vitra Design Museum, photo: Jürgen Hans, VG Bild-Kunst, Bonn, 2014*)
(02)Alexander Calder, Mobile, 1930s (圖片來源: © Ateneum Art Museum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, photo: Janne Mäkinen/ VG Bild-Kunst, Bonn, 2014*)
(03-05)Alvar Aalto – Second Nature展覽,view of the exhibition, room 2,3,4 (圖片來源: © Vitra Design Museum, Ursula Sprecher, VG Bild-Kunst, Bonn, 2014*)